绿色建筑定义与内涵

绿色建筑: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非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理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故又称为生态建筑或节能环保建筑。绿色建筑室内布局要求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 节约能源, 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温家宝总理指出,“发展绿色建筑,最大限度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改善居住舒适性、健康性和安全性,不仅是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大问题,而且直接关系群众的直接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利益。目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发展绿色建筑面临极好的机遇。要抓住机遇,从规划、法规、技术、标准、设计等方面全面推进‘绿色建筑行动’ ,千万不要丧失机遇。”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即节约能源与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达到人及健康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因此绿色建筑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是低碳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需要各部门和相关专业为其创造条件。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分类

绿色建筑等级由低至高分为一星级、 二星级和三星级三个等级。

绿色建筑设计阶段评价标识

对处于规划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对其进行评价标识;标识有效期为2年。

绿色建筑运行阶段评价标识 绿色建筑运行阶段评价标识 对已竣工并投入使用的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对其进行评价标识;标识有效期为 3 年。

 以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为指导中心,以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为工作机构。各省市开展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略览

10 多年来,部分国家相继推出了各自不同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值得借鉴。

美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LEED

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于 1998 年颁布实施的绿色建筑分级评估休系,综合考虑环境、能源、水、室内空气质量、材料和建筑场地等因素,这些都对建筑物的高性能表现起着关键影响。 LEED 是目前国际上商业化运作模式最成熟的绿色建筑分级评估体系。

英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BREEAM

由英国建筑研究所于 1990 年制定。BREEAM 体系的目标是减少建筑物的环境影响,体系涵盖了包括从建筑主体能源到场地生态价值的范围。BREEAM体系关注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了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个方面。

澳大利亚绿色建筑 NABERS

1999 年,ABGRS 评估体系由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 SEDA 发布,它是由澳大利亚国内第一个较全面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主要针对建筑能耗及温室气体排放做评估,它通过对参评建筑打星值而评定其对环境影响的等级。

 

台湾绿建筑指标

为鼓励兴建省能源、 省资源、 低污染之绿建筑,建立舒适、健康、环保之居住环境,财团法人台湾建筑中心受理“绿建筑标章”申请,进行绿建筑评估系统之评估,评定为绿建筑。随着《绿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2003)的更新,九大指标包括绿化量指标; 基地保水指针; 水资源指标; 日常节能指标;二氧化碳减量指标;废弃物减量指标;污水垃圾改善指标绿化量指标; 基地保水指针; 水资源指标; 日常节能指标;二氧化碳减量指标;废弃物减量指标;污水垃圾改善指标及生物多样性指标、室内环境指标。藉此将使绿建筑,扩大为「生态、节能、减废、健康的建筑物」的积极定义。 绿建筑各项评估指标需考虑下列原则:

• 要确实反应资材、能源、水、土地、气候等地球环保要素。

• 要有量化计算的标准。

• 评估性质相近的指标尽量合并成一指标。

• 评估指标要平易近人,并与生活体验相近。  

• 暂不涉社会人文方面的价值评估。

• 必须适用于台湾的亚热带气候。

• 应能应用于小区或建筑群整体的评估。

• 应可作为设计阶段前的事前评估。

一、生物多样性

目的在于提升大基地开发的绿地生态质量,尤其重视生物基因交流路径的绿地生态网络系统。本指标鼓励以生态化之埤塘、水池、河岸来创造高密度的水域生态,以多孔隙环境以及不受人为干扰的多层次生态绿化来创造多样化的小生物栖地环境,同时以原生植物、 诱鸟诱蝶植物、 植栽物种多样化、表土保护来创造丰富的生物基盘。  

二、绿化量

绿化量就是利用建筑基地内自然土层以及屋顶、阳台、外墙、人工地盘上之覆土层来栽种各类植物的方式。绿化是现代居住环境质量最重要的指针之一,因此本指标希望能以植物对二氧化碳固定效果做为评估单位,藉鼓励绿化多产生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净化空气,进而达到缓和都市气候温暖化现象、促进生物多样化、美化环境的目的。  

三、基地保水

基地的保水性能系指建筑基地内自然土层及人工土层涵养水分及贮留雨水的能力。基地的保水性能愈佳,基地涵养雨水的能力愈好,有益于土壤内微生物的活动,进而改善土壤之有机质量并滋养植物,维护建筑基地内之自然生态环境平衡。本指标即是藉由促进基地的透水设计并广设贮留渗透水池的手法,以促进大地之水循环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微气候、缓和都市气候高温化现象。  

四、日常节能

由于空调与照明耗能占建筑物总耗能量中绝大部分,绿建筑之「日常节能指标」即以空调及照明耗电为主要评估对象,定义为夏季尖峰时期空调系统与照明系统的综合耗电效率。日常节能指标是以最大耗电部分的空调与照明用电的节能设计为重点,并将节能评估重点设定在建筑外壳节能设计、空调效率设计及照明效率设计等三大方向。

五、二氧化碳减量

CO2减量指标,乃是指所有建筑物躯体构造的建材(暂不包括水电、 机电设备、 室内装潢以及室外工程的资材), 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能源而换算出来的 CO2排放量。建筑物的 CO2排放量指标为 E CO2,必须由其建材的实际使用量及建材之单位CO2排放量累算求得。E CO2指标计算值越小,象征此建筑物使用越经济的建材, 而其 CO2排放量越少,对地球环境的伤害越少。  

六、废弃物减量

废弃物系指建筑施工及日后拆除过程所产生的工程不平衡土方、弃土、废弃建材、逸散扬尘等足以破坏周遭环境卫生及人体健康者。以废弃物、空气污染减量及资源再生利用量为指标,以倡导更干净、更环保的营建施工为目的,藉以减缓建筑开发对环境的冲击,并降低民众对建筑开发的阻力,进而增进生活环境质量。  

七、室内环境

室内环境指标主要在评估室内环境中,隔音、采光、通风换气、室内装修、室内空气质量等,影响居住健康与舒适之环境因素,希望藉此唤起国人重视室内环境质量,并减少室内污染伤害以增进生活健康。室内环境指标以音环境、光环境、通风换气与室内建材装修等四部份为主要评估对象。

八、水资源

指建筑物实际使用自来水的用水量与一般平均用水量的比率,即节水率。其用水量评估,包括厨房、浴室、水龙头的用水效率评估以及雨水、中水再利用之评估。本指标希望能积极利用雨水与生活杂用水之循环再利用的方法(开源),并在建筑设计上积极采用省水器具(节流),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九、污水垃圾改善

本指标着重于建筑空间设施及使用管理相关的具体评估项目,是一种可让业主与使用者在环境卫生上具体控制及改善的评估指标。为辅佐污水处理设施功能,本指标针对生活杂排水配管系统介入检验评估, 以确认生活杂排水导入污水系统。 此外,本指标也希望要求建筑设计正式重视垃圾处理空间的景观美化设计,用以提升生活环境质量。

台湾绿建筑评估系统(EEWH)

大指

标群

指 标 名 称

2003 (修订版)

评估要项

生态

1 .生物多样性指标

生态网、小生物栖地、 植物多样化、土壤生态

2 .绿化指标

绿化CO2 固定 

3 .基地保水指针

保水、储渗透、软性防洪

节能

4 .日常节能指标

外壳、空调、照明节能

减废

5. CO2 指标

建材 CO2 排放

6 .废弃物减指标

土方平衡、废弃物减

健康

7 .室内环境指标

隔音、采光、通风、建材

8 .水资源指标

节水器具、雨水、中水再用

9 .污水垃圾改善指标

雨水污水分、垃圾分类处 堆肥 

(相关术语引自台湾《绿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节能与能源利用

控制项 3 项,一般项 6 项(☆2,☆☆3,☆☆☆4) ,优选项 2 项。其中:强调执行标准规范 5 项,计量 1 项、合理设计 1 项,照明节能 1 项,再生能源 2 项,能量回收 1 项。

节能设计标准

我国各地分为严寒、寒冷、夏热冬冷、夏热冬暖和温和 5 个不同的建筑气候区,除温和地区外,已经颁布实施了分别针对各个建筑气候区居住建筑的节能设计标准,同时还颁布实施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计量收费

城镇供热体制和供热方式改革是节能工作中的一个方面。用户能自主调节室温是必须的。因此应该设置室温可由用户自主调节的装置;然而,收费与用户使用的热(冷)量多少有关联,作为收费的一个主要依据。列入控制项仅是为了设计上率先考虑,安上管路与设备。

建筑遮阳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遮阳是降低夏季得热、减少建筑能耗的重要技术措施,包括窗口遮阳、屋面遮阳、墙面遮阳、绿化遮阳等。

节能设计

建筑体形、朝向、楼距、窗墙面积以及遮阳均是节能设计的基本要素,而且还影响住宅的通风及采光。鉴于有悖于绿色建筑的设计时有发生,在此作为一般项再次强调,提倡建筑师充分利用场地的有利条件,尽量避免不利因素,在这些方面进行精心设计。

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浅层地热能是建筑上最易获得的再生能源,即应用太阳能热水器供生活热水、采暖等;以及应用地热能直接采暖,或者应用地源热泵系统进行采暖和空调。条文中提出 5%的可再能源的使用占建筑总能耗的比例可用以下指标判断:(1) 如果小区中有 25% 以上的住户采用太阳能热水器; (2)小区中有 25% 的住户采用地源热泵系统;(3)小区中 50% 的住户采用地热水直接采暖。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控制项 5 项,一般项 6 (3,☆☆4,☆☆☆5),优先项 1 项。其中:非传统水源 5 项,绿化用水 2 项,管网漏损 1 项,节水用具 1 项,景观用水1 项,规划管理 1 项。

规划管理

中国是个缺水国家,包括资源型缺水和水质型缺水。对住宅建筑,除涉及室内水资源利用、给排水系统外,还与室外雨污水排放、再生水利用以及绿化、景观用水等有关。因此,在控制项中就强调要制定水系统规划,包括用水定额、 水量平衡及用水量的确定。各地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经济状况、用水习惯和区域水专项规划等,综合考虑节水措施。

管网漏损

中国的管网漏损达 21%,远高于发达国家。为此,要从多个方面降低管网漏损。

1)管材、 管件必须符合产品行业标准要求;

2)选用高性能的阀门;

3)合理设计供水压力;

4)选用高灵敏度计量水表;

5)加强施工管理,做好管道基础处理和覆土,控制管道埋深。

雨水利用

对年平均降雨量在 800mm 以上的多雨但缺水地区,应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住区地形、地貌等特点,除增加雨水渗透量外,还应建立完整的雨水收集、处理、储存和利用等配套设施。雨水处理方案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而定。单独处理宜采用渗水槽系统,适宜地区可选用人工湿地等自然净化系统。

非传统水源

非传统水源利用率指的是采用再生水、 雨水等非传统水源代替市政自来水或地下水供给景观、绿化、冲厕等杂用的水量占总用水量的百分比。住区周围有集中再生水厂的,优先采用市政再生水,没有再生水厂的,要综合考虑是否建造再生水处理设施,并依次考虑优质杂排水、杂排水、生活排水等的再生利用。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控制项 2 项,一般项 7 项(☆3,☆☆4,☆☆☆5,优选项 2 项。其中:循环利用 4 项,钢筋混凝土 2 项,装修到位 1 项,设计合理 1 项,强调执行标准规范 1 项, 本土材料 1 项, 新结构体系 1 项。

材料安全性

中国的装修材料发展迅猛。 装饰装修材料主要包括石材、人造板及制品、建筑涂料、胶粘剂、壁纸、聚氯乙烯卷材地板、地毯、木制家具等。材料中的有害物质是指甲醛、挥发性有机物(VOC) 、苯、甲苯和二甲苯以及游离甲苯、二异氰酸酯及放射性素等。 作为绿色建筑,绝不允许有损人体健康的现象出现,列入控制项是理所当然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已编制多项国标对此进行限定。

节约材料

建筑业中的浪费材料的两大特点是:1.业主自行装修,拆除原有厨卫的墙、地瓷砖,既大量浪费材料,又造成噪声和建筑垃圾;2.为片面追求奇、特、怪,设计了不必要的曲面、飘板、 构架等异型物件,不符合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 对此,分别在一般项与控制项中列入有关条文。

循环利用

1. 首先在设计选材时考虑材料的可循环使用性能,包括金属材料、玻璃、铝合金型材、石膏制品、木材等;

2. 拆除旧建筑时的可再利用材料(不改变物质形态),包括砌块、砖石、管道、板材、木地板、 木制品(门窗)等;

3. 使用以废弃物为原料生产的建筑材料, 包括建筑废弃物、工业废弃物和生活废弃物。

 

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室内环境质量

控制项 5 项,一般项 6 项(☆ 2 ,☆☆ 3 ,☆☆☆ 4 ) , 优选项 1 项。 其中日照和采光 2 项,自然通风与换气 3 项,声环境、空气质量、视线干扰、结露、温控、遮阳、功能材料各 1 项。

声环境

条文中所提出的卧室、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相当于现行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 中较高的水平。楼板、分户墙、外窗和户门的声学性能要求均是为满足卧室、起居室的允许噪声级要求所必要的水平。绿色建筑既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室内环境,又要考虑节约资源,不可片面地追求高性能。

自然通风

自然通风既提高居住者的舒适感,有利于室内空气排污,更有助于缩短空调设备的运行时间,降低空调能耗。绿色建筑应特别强调自然通风。自然通风与通风开口面积大小密切相关,本条文针对不同地区分别规定通风开口面积与地板最小面积比为 5%8% 。且与通风开口的相对位置密切相关,避免室内出现通风死角。与住区风环境模拟分析结合考虑自然通风是发展中必然要求。   

结露

绿色住宅应满足围护结构内表面不结露的要求。导致结露除空气过分潮湿外,表面温度过低是直接的原因。结露大都出现在金属窗框、窗玻璃表面、墙角、墙面上可能出现的热桥附近。

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应核算可能结露部位的内表面温度是否高于露点温度,采取措施防止在室内温、湿度设计条件下产生结露现象。

遮阳

遮阳能取得较好的节能效益,同时能避免夏季阳光透过窗户照到室内引起居住者的不舒适感。遮阳是一种简单实用的措施,列入一般项中。

遮阳技术发展甚快,有内遮阳、外遮阳之分。外遮阳中又有卷帘式、上下推拉式、平开式、水平推拉、可调节与固定式之分。从材质角度有木质、布质、金属、塑胶布等品种。遮阳产品的选定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经济、文化情况综合决定。

 

低碳生态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是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并有效运用具有生态特征的技术手段和文化模式,实现人工—自然生态复合系统良性运转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的基础是绿色建筑。低碳生态城市不同的形态与建设模式:

第一种是技术创新型生态城市。人类所有的科技创新都产生于城市,城市聚集了最有创意的人才;城市提供了人才相互交流学习、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平台及创意转变为生产力的孵化器。有了聚集和专业化分工的细化,从而产生科技创新。

第二种是适用宜居型生态城市。这类生态城市一般设定居住人口为 30 万左右,以实用技术为技术主体;以绿色建筑为建筑主体;以服务业或新兴产业为产业主体;以步行、自行车、公交等绿色交通为交通主体; 以 TOD 为主导的土地利用开发模式;以可以复制、可以持续、可以改进为目标主体。

第三种是逐步演进式生态城市。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自然、生态资源等各种元素在有限地理空间相互交织的网络系统,是具有自组织、自动演进的复杂有机体。生态城战略能促使这些“古老的城市”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演进。

第四种是灾后重建改造型生态城市()。危机意味着危难本身也是机遇。生态化重建规划能促使受灾城市改变原先的演进轨道,跳跃性地获得抗灾害能力、系统的自主适应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低碳生态城市

低碳生态城市具有复合性、多样性、操作性、高效性、循环性、共生性、和谐性等基本特征。

复合性特征可以从”低碳生态城市”的词源和内涵构成来分析。 从词源来看, 包含了两个概念,一是”低碳”、二是”生态”。将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这两个关联度高的概念复合起来,形成了低碳”低碳生态城市”的概念。从其内涵看来,低碳生态城市个层面都融合了低碳城市和生态城市的内涵,形成了复合体系。

“低碳生态城市”作为一个复合概念,前者主要体现在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能效、高效率、高效益为特征的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后者则主要体现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居住适宜、运行安全、经济健康发展和民生持续改善等方面。同时,在内涵上,既体现了通过”低碳”手段来减少城市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有体现了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

因此,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内涵方面,低碳生态城市都具有明显的复合性特征。“低碳生态城市”这一复合概念的提出,是可持续思想在城市发展中的具体化,是低碳模式和生态化里面在城市发展中的落实。

低碳生态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具有与生物相类似的多样性,分别表现为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低碳生态城市倡导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必然促进城市用地上多种功能混合,从而体现和提高城市”物种”多样性水平。

 

三星级绿色建筑——芜湖万科城一期一标段

绿色建筑星级:住宅建筑三星级设计标识

认证时间:2011 8

建筑面积:14.13 万㎡

用地面积:5.53 万㎡

建筑功能:居住类建筑

建筑层数:11 17 层建筑,地下 1 层。

绿色建筑关键技术

透水地面技术;

雨水回收利用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

照明节能技术;

太阳能热水技术;

活动外遮阳技术;

建筑智能化技术。

绿色建筑技术特点:

本项目设计时,充分采用了适用于住宅的绿色生态和建筑节能技术,从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室内环境质量、运营管理六方面力争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指标要求。屋顶采用太阳能热水器,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地块内通过回收屋面、道路、绿化雨水,减少对市政水源的利用;通过建筑围护结构、设备选型等达到采暖和(或)空调能耗不高于国家和地方建筑节能标准规定值的 80%

 

二星级绿色建筑——合肥要素大市场

绿色建筑星级:公共建筑二星级设计标识

合肥市要素大市场项目选址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徽州大道以东、广西路以西、扬子江路以南、南京路以北)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项目占地面积 8.14 m2、建筑总面积 21.51 m2

绿色建筑技术体系:

1.低反射玻璃:项目在干道、立交桥、高速公路两侧 20m 高度以下的立面均采用反射率小于 15%的低反射玻璃,其余地段建筑的玻璃幕墙采用反射率小于 30%的玻璃,避免产生光污染。

2.可调式新风热回收系统:一至三层办公室、咨询室及小会议室等房间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四至七层办公室、会议室、多功能室及公共区域新风采用新风热回收机组,室外新风经换气机与室内排风换热,经新风管由散流器直接送至室内。

3.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系统(460.8kWp) :项目屋面铺设共布置太阳能光电板 2560 块,太阳能光电板面积 3274.3m2,发电功率 460.8Kwp。按每天3 小时发电时间计算,此太阳能光电系统的年发电量可高达 50.46 kWh

4.雨水收集利用技术:雨水收集池采用成品装配式储水单元,可根据各季节降雨量的差别进行不同模式的组合形成不同的容积,项目采用的每个储水单元的体积为 0.2m³。

5.自然通风:提出改善通风通道、增加内区窗开启、加大建筑立面窗开启面积和改进窗开启方式等的改进措施,设计中庭通风通道及灵活的空间组合形式,促进室内的自然通风。

6.日光照明技术:7.外遮阳技术;8.室内空气质量监测; (CO29.建筑智能化系统。

 

三星级绿色建筑——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办公楼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办公楼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北部梅林片区,总建筑面积 1.8 万平方米,地上 12 层,地下 2 层。大楼达到了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三星级和美国 LEED 金级的要求。

主要节能措施:

1.量体裁衣节能外围护结构:大楼屋顶采用30mm XPS 倒置式隔热构造,同时南北主要区域采用种植屋面; 西南立面部分采用透光比为 20%的光电幕墙;

2.四种节能空调对比应用:地下一层实验室空调采用水源热泵系统,主要办公区域采用水环式冷水机组+冷却塔+风机盘管。九层南区和十一层南区采用风冷变频多联空调系统+全热新风系统。

3.可再生能源利用:每层卫生间兼淋浴房采用半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食堂、专家公寓冲凉房采用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大楼屋顶花架安装单晶硅光伏电池板,西立面和南立面采用光伏幕墙系统。同时与光伏遮阳棚结合的多晶硅光伏组件,将光伏板和遮阳构件结合最大限度的利用太阳能

绿色建筑新技术介绍:太阳能光伏系统

太阳能光伏系统

太阳能供暖利用太阳能转化为热能,通过集热设备采集太阳光的热量,再通过热导循环系统将热量导入至换热中心,然后将热水导入地板采暖系统,通过电子控制仪器控制室内水温。在阴雨雪天气系统自动切换至燃气锅炉辅助加热让冬天的太阳能供暖得以完美的实现。春夏秋季可以利用太阳能集热装置生产大量的免费热水。光伏电站系统还应有限荷保护和防雷装置,以保护系统设备的过负载运行及免遭雷击,维护系统设备的安全使用。

 

绿色建筑新技术:地源热泵空调系统

地源热泵技术属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具有高效节能效益。地源热泵是一种利用浅层地热资源(也称地能,包括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等)的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空调设备。 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 ,实现由低温位热能向高温位热能转移。地能分别在冬季作为热泵供热的热源和夏季制冷的冷源,即在冬季,把地能中的热量取出来,提高温度后,供给室内采暖;夏季,把室内的热量取出来,释放到地能中去。

地源热泵机组利用土壤或水体温度冬季为 12-22℃,温度比环境空气温度高,热泵循环的蒸发温度提高,COP 可达 4.2;土壤或水体温度夏季为 18-32℃,温度比环境空气温度低,制冷系统冷凝温度降低,使得冷却效果好于风冷式和冷却塔式,机组效率大大提高,COP 可达5.9。总体节能和节省费用 40%左右,高效,节能。

 

绿色建筑新技术: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

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是将太阳能发电(光伏)产品集成到建筑上的技术,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太阳能光电建筑几种形式:

.1、屋顶包覆 :用太阳能材料作成可弯曲的半软性薄板,装置于屋顶屋顶外加 模组化的太阳能板,拼接式外装于屋顶,是最常见方法.

2、太阳能瓦 :是另一种模组形式但是比较小类似于瓦片,安装美观可以整合进建物,使用弹性也大。

3、外墙 :镶嵌或设计进外墙,配合建筑设计还能兼作挡雨板和装饰、遮阳。

4、玻璃窗 :半透明的模组可以取代窗户天窗或玻璃帷幕, 兼具遮阳。

目前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主要分为两种:

1、太阳能独立发电系统建筑应用 :可以实现与常规电力进行切换,从而实现在太阳能发电系统发电量不足的情况下,改由常规电力供电。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直流电力通过逆变器转变为交流电,然后向用电负荷供电,同时多余的电量又通过控制器向蓄电池组充电。在无日照的情况下,通过逆变器由蓄电池向用电负荷供电,当蓄电池的电力不足时,自动切换到常规电力,由常规电力给用电器提供电能。该太阳能发电系统主要由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电池支架、控制器、逆变器、蓄电池组等组成。整个系统全自动运行无需人工管理。

2、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建筑应用:太阳能电池板产生的直流电力通过逆变器转变为交流电, 不经过蓄电池储能 , 直接通过并网逆变器 , 把电能送上电网 .效率更高,稳定性更好,经济性更优,有利于城市内推广应用。太阳能建筑在中国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 最初的太阳能建筑为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太阳房,主要采用被动技术,通过被动设计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现在,太阳能技术除被动技术外,还发展了主动技术,这主要表现在太阳能光热利用和太阳能光电利用两个方面。光热利用主要是用于采暖和制冷,根据利用温度的高低分为高温利用、中温利用和低温利用。工程供热主要太阳能高温利用,日常的生活热水供应主要是低温利用。太阳能光电技术主要利用单晶硅或多晶硅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太阳能建筑的光电利用,主要是用来实现太阳能照明。

太阳能光热技术在中国的应用非常广泛, 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基础。而太阳能光电技术,由于其较高的成本,还未像光热太阳能热水系统那么普及。

 

绿色建筑新技术:节能门窗技术

通过门窗的热损失约占建筑围护结构总能耗的 45%左右,提高门窗性能——使用节能门窗,能减少门窗的热损失,从而减少夏季冷负荷,冬季热量流失,对建筑节能贡献巨大。

节能门窗应重点开发和推广的技术:

1)建筑门窗和建筑幕墙全周边高性能密封技术。降低空气渗透热损失,提高气密、水密、隔声、保温、隔热等主要物理性能。

2)高性能中空玻璃和经济型双玻系列产品工艺技术和产品性能上要有较大突破。重点解决热反射和低辐射中空玻璃、高性能安全中空玻璃以及经济型双玻的结露温度及耐冲击性能和安装技术,实现隔热与有效利用太阳能的科学结合。

3)铝合金专用型材及镀锌彩板专用异型材断热技术。重点解决断热材料国产化和耐火、防有害窒息气体安全问题,降低材料成本,扩大推广面。

4)复合型门窗专用材料开发和推广应用技术。重点开发铝塑、钢塑、木塑复合型门窗专用材料和复合型配套附件及密封材料。

5)门窗窗型及幕墙保温隔热技术。要以建筑节能技术为动力,对我国住宅窗型结构、开启形式和窗体构造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改变单一的推拉窗型,发展平开,特别是复合内开窗及多功能窗。 改善高密封窗的换气功能和安全性能,发展断热高效节能型铝合金窗和多功能门类产品。

 

绿色建筑关键技术-----雨水收集系统

雨水收集系统,是指将雨水根据需求进行收集后,并经过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处理后达到符合设计使用标准的系统。目前多数由弃流过滤系统、蓄水系统、净化系统组成。

雨水收集系统根据雨水源不同,可分为两类。

一、屋顶雨水。屋顶雨水相对干净,杂质、泥沙及其他污染物少,可通过弃流和简单过滤后,直接排入蓄水系统,进行处理后使用。

二、地面雨水。地面的雨水杂质多,污染物源复杂。在弃流和粗略过滤后,还必须进行沉淀才能排入蓄水系统。

各不同的雨水收集流程都具有针对性,可以有效处理不同汇水面的雨水。既可以有效收集雨水又可以合理节约成本兼顾系统的雨水预处理、雨水蓄水、雨水深度净化、雨水供水、补水和系统控制,全面科学。收集设计中尽可能避免电气设备的使用,更多利用雨水自流的特点完成污染物的自动排放,净化、收集,做到真正节能、环保、高使用寿命、低成本的特点。

雨水系统除用于农作物浇灌、补充地下水,还可用于景观环境、绿化、洗车场用水、道路冲洗、及其他一些非生活用水途径。雨水收集利用对保持水土和改善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减少了地下水开采,而且还可以补充部分地下水,减轻整个自然界水循环系统的压力。减少水土流失,对建设生态农业、生态城市,保护环境都具有重大意义。

 

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立体绿化技术

立体绿化是指除平面绿化以外的所有绿化,统称为立体绿化,大部分立体绿化都运用在建筑上。面对城市飞速发展带来寸土寸金的局面,而面对绿化面积不达标,空气质量不理想,城市噪音无法隔离等难题,发展立体绿化将是城市发展的大趋势。

立体绿化主要形式:

墙面绿化:泛指用攀援或者铺贴式方法用植物装饰建筑物内外墙和各种围墙的一种立体绿化形式。

阳台绿化:指利用各种植物材料,包括攀援植物,对建筑物的阳台进行绿化的方式。

门庭绿化:指各种攀援植物借助于门架以及与屋檐相连接的雨篷进行绿化的形式,融和了墙面绿化、棚架 绿化和屋顶绿化的方式方法。

花架、棚架绿化:是各种攀援植物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借助于各种形式、各种构件在棚架、花架上生长,并组成景观的一种立体绿化形式。

假山与枯树绿化:指在假山、山石及一些需要保护的枯树上种植攀援植物,使景观更富自然情趣。

坡面绿化:指以环境保护和工程建设为目的,利用各种植物材料来保护具有一定落差的坡面绿化形式。

屋顶绿化:指在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天台、露台之上进行的绿化和造园的一种绿化形式。

立体绿化是发展绿色建筑的技术内容之一,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绿化景观重要而有效的方式。发展立体绿化,能丰富城区园林绿化的空间结构层次和城市立体景观艺术效果,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城市绿量,减少热岛效应,吸尘、减少噪音和有害气体,营造和改善城区生态环境。还能保温隔热,节约能源,也可以滞留雨水,缓解城市下水、排水压力。

 

绿色建筑新技术----智能照明系统

智能照明系统是利用先进电磁调压及电子感应技术,对供电进行实时监控与跟踪,自动平滑地调节电路的电压和电流幅度,改善照明电路中不平衡负荷所带来的额外功耗,提高功率因素,降低灯具和线路的工作温度,达到优化供电目的照明控制系统。

优势:★灯光调节:用于灯光照明控制时能对电灯进行单个独立的开、关、调光等功能控制,也能对多个电灯的组合进行分组控制,方便用不同灯光编排组合形式营造出特定的气氛。 主要特点为:1、系统可控制任意回路连续调光或开关。 2、场景控制: 可预先设置多个不同场景, 在场景切换时淡入、淡出。3、可接入各种传感器对灯光进行自动控制。4、时间控制:某些场合可以随上下班时间调整亮度。5、红外遥控:可用手持红外遥控器对灯光进行控制。6.系统联网:可系统联网,利用上述控制手段进行综合控制或与楼宇智能控制系统联网

★智能调光:随意进行个性化的灯光设置;电灯开启时光线由暗逐渐到亮,关闭时由亮逐渐到暗,直至关闭,有利于保护眼睛,又可以避免瞬间电流的偏高对灯具所造成的冲击,能有效的延长灯具的使用寿命。

★延时控制:在您外出的时候,您只需要按一下"延时"键,在您出门后 30 秒,所有的灯具和电器都会自动关闭。

★控制自如:可以随意遥控开关屋内任何一路灯;可以分区域全开全关与管理每路灯;可手动或遥控实现灯光的随意调光,还可以实现灯光的远程电话控制开关功能。

★全开全关:整个照明系统的灯可以实现一键全开和一键全关的功能。

★场景设置:回家时,在外可用遥控器直接按"回家"场景。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 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智慧城市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营造有利于创新涌现的生态,实现全面透彻的感知、宽带泛在的互联、智能融合的应用以及以用户创新、 开放创新、 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可持续创新。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城市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政治和技术的权利,城市被无可避免地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 发挥着主导作用。 与此同时,城市也面临着环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紧缺、住房不足、失业、疾病等方面的挑战。在新环境下,如何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命题。在此背景下,“智慧城市”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路,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

从技术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建设要求通过以移动技术为代表的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智慧城市还要求通过维基、社交网络、Fab LabLiving Lab、综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应用,实现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社会环境下的可持续创新,强调通过价值创造,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21 世纪的“智慧城市” ,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

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党中央、 国务院加快新经济模式形成、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将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到城镇化的具体过程中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紧迫的课题之一。住建部在响应中央战略部署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创新手段提升城市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服务民生,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智慧城市(区、镇)应运而生,为此,住建部在充分理论研究、认真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从解决城市实际问题入手,提出并推动智慧城市试点创建工作,其重要内容是从方法论高度重新认识城镇化发展和规划,智慧的规划和管理城镇,智慧的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宜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最终实现市民幸福感和城市可持续发展。

住建部表示,将高起点构架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高标准构建智慧型的城市基础设施,高规格建立智慧型城市发展协调机制,高效率推进智慧城市的示范作用,通过试点探索、总结、提炼创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国家智慧城市试点暂行管理办法(摘要)

一、申报

由申报城市(区、镇)人民政府提出申请,经所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的申报由城市人民政府直接报送住房城乡建设部。

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 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已列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或相关专项规划;

(二) 已完成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编制;

(三) 已有明确的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筹措方案和保障渠道,如已列入政府财政预算;

(四) 责任主体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创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申报和组织管理。

申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需提供下列材料:

(一)申请文件及所在省级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推荐意见(签章)

(二)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纲要。纲要应体现以现代科学技术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的理念,明确提出建设与宜居、管理与服务、产业与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目标、控制指标和重点项目。

(三)智慧城市试点实施方案。具体内容:

1.基本概况。包括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现状,社会公共服务和城市基础设施情况等。

2.可行性分析。包括创建国家智慧城市的需求分析、基础条件和优势分析及风险分析等。

3.创建目标和任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对照《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 》提出合理可行的创建目标和建设任务,以及建设期限和工作计划。

4.技术方案。支撑创建目标的实现和服务功能的技术路线、措施和平台建设方案。

5.组织保障条件。包括组织管理机构、相关政策和资金筹措方式等。

6.相关附件。

二、评审

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组成国家智慧城市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城市规划、市政、公共服务、园林绿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独立、客观、公正地进行评审,并负责智慧城市创建的技术指导和验收评定。

评审程序包括材料审查、实地考查、综合评审等环节。评审专家组从专家委员会中抽取专家组成。

三、创建过程管理和验收

住房城乡建设部与试点城市(区、镇)人民政府签订国家智慧城市创建任务书,明确创建目标、创建周期和建设任务等内容。

承担试点任务的责任主体要明确创建工作行政责任人,成立由相关职能部门组成的试点工作实施管理办公室,具体负责创建实施工作。

试点城市在创建期内,每年1231日前向住房城乡建设部提交年度自评价报告,说明预定目标的执行情况。根据年度自评价报告,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实地考查建设工作进展,并形成年度评价报告。

创建期结束后,住房城乡建设部智慧城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依据创建任务书组织验收。对验收通过的试点城市(区、镇)进行评定,评定等级由低至高分为一星、二星和三星。未通过验收的允许进行一次限期整改,整改结束后组织复验收。评定结果报住房城乡建设部智慧城市领导小组核定后,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上公示,公示期10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的,住房城乡建设部命名其相应等级的国家智慧城市(区、镇) 。

 

绿色建筑新技术——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又称生态建材、环保建材和健康建材,指健康型、环保型、安全型的建筑材料,在国际上也称为“健康建材”或“环保建材” ,绿色建材不是指单独的建材产品,而是对建材“健康、环保、安全”品性的评价。它注重建材对人体健康和环保所造成的影响及安全防火性能。它具有消磁、消声、调光、调温、隔热、防火、抗静电的性能,并具有调节人体机能的特种新型功能建筑材料。

在国外,绿色建材早已在建筑、装饰施工中广泛应用,在国内它只作为一个概念刚开始为大众所认识。绿色建材是采用清洁生产技术,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生产的建筑材料。中国目前已开发的“绿色建材”有纤维强化石膏板、陶瓷、玻璃、管材、复合地板、地毯、涂料、壁纸等。如"复合型地板”,是用天然木材,经进口漆表面处理而制成,具有防蛀、防霉、防腐、防燃、不变形特点。总而言之,绿色建材是一种无污染、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的装饰材料。

基本特征:

1、其生产所用原料尽可能少用天然资源、大量使用尾渣、垃圾、废液等废弃物。

2、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艺和无污染环境的生产技术。

3、在产品配制或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甲醛、卤化物溶剂或芳香族碳氢化合物,产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的颜料和添加剂。

4、产品的设计是以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即产品不仅不损害人体健康,而应有益于人体健康,产品具有多功能化,如抗菌、灭菌、防霉、除臭、隔热、阻燃、调温、调湿、消磁、防射线、抗静电等。

5、产品可循环或回收利用,无污染环境的废弃物。

中国建筑建材科学研究院在“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预选项目中,提出研究开发绿色建材的五大目标 :

①建立我国绿色建材的研究和开发体系, 编制绿色建材近期与长期发展计划,建立绿色建材数据库,开展评价技术的研究。

②开展绿色建材的探索性研究, 为21世纪中国土壤改良提供种植型绿色建材和沙土固结材料及植物型混凝土的研究成果。

③重点完成高掺量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城市固态垃圾在建材领域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④开展调光、调温材料的研究,为开发一批绿色建材提供配套的生产技术。结合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开展转化与利用技术的探索研究等。

 

国家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 芜湖东方红郡 35-58 号楼

芜湖东方红郡 35-58 号楼位于芜湖市城东新区三环路东侧与赤铸山东路北侧交汇处的 0902 地块,项目东侧紧临新五大道,项目南侧紧靠赤铸山东路、赤铸山东路以南是建设中的芜湖市政务中心,项目西侧为三环路,项目北侧紧靠新一路、新一路以北是建设中的芜湖市一中新校区。规划用地面积为 98563.42 ㎡,居住户数为 2052 户,总居住人口为 6566.4 人。包括 3 栋多层建筑,建筑面积为8542.74 ㎡, 21栋高层建筑, 建筑面积199735.54㎡。

工程性质:住宅建筑;

工程投资:总投资为 160000 万元;

用地面积:用地面积为 98563.42 平方米;

建筑面积:总建筑面积为 271101.3 平方米;

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立项与建设周期: 2010 4 月立项,2012 7 月竣工。

合理采用相关绿色生态节能技术,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指标要求。根据项目自身特点,重点采用增强住户舒适性的技术,侧重于节能与能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两方面,融合围护结构保温隔热体系、高效节能设备、节能照明、地源热泵系统、雨水回用、节水喷灌、室内外环境模拟优化、智能化控制技术等绿色生态技术为一体,结合基地的环境特点和规划的要求,将住宅、文化娱乐、休闲、商业等各种功能进行综合,集约土地和城市资源,着力打造节能环保、精装修的高档科技住宅。

 

国家一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合肥天鹅湖万达广场

项目概况:

工程性质:商业办公综合用地;工程投资20亿元 ;用地面积:6.28m2 ;建筑面积34.11m2 参评范围:A区大商业,10.14m2 开始施工时间:201011月。

主要绿色技术亮点:

选用高效节能的空调设备; 合理应用水蓄冷系统; 选用节能光源、高效灯具; 建筑内各耗能环节可以独立分项计量,便于分析能耗水平和能耗结构是否合理;合理利用太阳能,屋面设置12m3热水箱,供综合商业职工厨房洗涤用水和淋浴用水;对雨水进行回收利用,室外设有300m3雨水回用蓄水池,用于室外绿化和道路浇洒。

分用途设置计量水表,便于统计各种用途的用水量和漏水量;土建不装修工程一体化施工,避免重复装修;商场内部采用灵活隔断,减少材料浪费和重新装修时对建筑构件的破坏; 室内步行街设有采光顶, 极大的改善了建筑的自然采光情况; 采光顶两侧设有常开百叶风口,利用热压通风原理促进室内的自然通风; 智能化系统定位合理,功能完善; BA 系统技术合理,对空调通风系统冷热源、水泵、冷却塔、风机等可以实现自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