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二十大,也是学校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今年学校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及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工作安排。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依法治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服务意识,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认真落实年度重点工作任务,推动“十四五”规划实施,大力推进“学科特区”“人才特区”建设,加强党建引领发展,提升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推进人事分配体制改革和评价体系改革,全力服务支撑我省“三地一区”建设,推进国内一流、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大学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着力推进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1.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以及省委《关于加强新一届省委班子政治建设的决定》精神,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确保上级各项决策部署落地见效。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推动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2.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讲,汇聚形成广大干部师生喜迎党的二十大浓厚氛围。坚持党委全会、常委会首要议题学习制度,推进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常态化制度化,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3.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巩固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和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成果,深入推进实施基层党建工作“领航”计划,开展新时代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提升。巩固和拓展“学院党组织作用发挥工程”成果,加大基层党委(党总支)“两项会议议事规则”以及《党支部书记例会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制定基层党建工作“三个清单”,做好基层党委(党总支)书记抓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工作。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举办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年度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召开学校二届二次党代会。
4.抓好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学校《关于进一步激励全校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做好学校内设机构干部选拔任用和挂职干部管理服务工作,进一步完善干部交流轮岗机制,制定实施学校干部培养选拔规划,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优化干部成长路径,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加强基层党委(党总支)组织员管理力度,举办暑期处级干部培训班,强化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和年度考核。
5.筑牢意识形态工作主阵地。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制,不断巩固提升省委巡视意识形态专项检查整改成效。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形势的分析研判。严格落实意识形态保密工作,加强涉密文件管理。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专项督查,做好校园网站和新媒体管控,坚决维护学校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稳定。
6.增强思政工作凝聚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紧密融合,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开展2022年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课题研究,举办“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推进思政课综合教学改革,举办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加强“一课一品”建设,加大思政课教师选配力度。充分挖掘网络思政育人功效,继续发挥易班等各类新媒体平台的网络思想引领作用。
7.扎实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学习贯彻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精神,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严明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持之以恒坚持严的主基调,压实管党治校政治责任,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不断优化育人环境。深化运用“三查三问”督查问责机制,不断提升监督治理效能;坚定不移深化反腐败斗争,紧盯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关键少数和关键节点,强化廉政风险防控,坚持早发现、早提醒、早打招呼,适时开展师生员工违法情况摸排工作。持续巩固深化中央和省委巡视整改成果,开展校内常规巡察、专项巡察,完成第一、二轮巡察工作任务,加强整改情况跟踪督办,加大巡察回访检查力度;建立巡察成果共享运用机制,把巡察结果作为年度考核、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等的重要依据,不断提高校内巡察工作质量和水平。
8.切实改进工作作风。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我省实施细则,持之以恒纠“四风”树新风,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进一步改进作风的若干举措》,持续推进“我为师生办实事”实践活动,立足广大师生痛点难点堵点问题,进一步优化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程序,切实解决师生反应强烈的问题。严格精文减会,科学制定发文、会议计划,严控年度文件、会议数量,加强日常监测、动态预警。强化督查督办,加强对年度计划的监督管理,建立清单库管理制度。将创新工作实效、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破解重大工作难题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工作考核标准。
9.完善信访接访制度。深入落实学校《信访工作办法》,严格履行信访工作责任制,推行基层党建重点考核信访工作制度,实行校领导带头接访、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定期接访。建立“清单+闭环”、“倒查+督办”和“专项整治+系统治理”工作机制,聚焦信访重点领域、重点群体、重点问题、重点人员深入排查整治,加强信访事项的督察督办。
10.扎实推进统战工作。切实扛牢党管统战工作主体责任,加强对基层统战工作的指导,加强对民主党派负责人履职情况的督查指导,推进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工作落实到位,定期召开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和座谈会。举办统战干部和统战对象专题培训班,提升统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积极开展统战工作理论研究,改进创新统战工作方法,不断开创统战工作新局面。
11.做好工会和群团工作。进一步发挥教代会和工会作用,召开五届四次教代会、工代会,推行二级教代会制度,全面启用网上提案系统,提高提案征集、审理、交办和答复全过程管理水平。坚持“党建带团建”,做好庆祝共青团建团100周年有关工作。
12.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制定《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计划》,坚持定点帮扶机制,拓展深化帮扶形式和内容,开展慰问驻村帮扶干部活动,持续做好农副产品“面向采购”和“消费扶贫”工作。强化定点帮扶工作责任,与定点扶贫单位汤池村、五里桥村共同做好“学校包村”“干部包户”工作。
13.持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工作部署。坚持底线思维,进一步健全完善《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工作方案》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1+N”体系,加强对重点时间节点、重大活动期间重点领域的风险防范工作。进一步优化学校舆情监测、研判、报告、处置等流程机制,加强师生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不断健全疫情防控工作机制,落实落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全面推进校园综合治理,做好保密工作,严格值班值守,落实校园门卫、消防、交通等安全工作,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
(二)以重点工作为主线,着力增强改革发展引领力
14.推动“十四五”规划实施。发布学校“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以及二级学院规划,细化“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分工以及分阶段的实施计划,稳步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奋力推进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15.谋划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博士点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学校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博士点建设方案,并认真落实。引进培育高层次团队和博士生导师人才队伍,打造国家级科研平台,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提升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强优势补短板,力争今年上半年通过教育部学位中心评估,实现土木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顺利招生。
16.推动“学科特区”和“人才特区”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实施学校《学科特区建设实施方案》《人才特区建设实施意见(试行)》和《特聘岗位设置、聘任与考核管理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修订相关配套文件,完善两个特区运行模式与管理机制,做好组织协同和考核工作,确保特区建设取得实效,成为学校改革建设发展的强力引擎。
17.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安徽省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要求,强化法治领导小组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规范学校党政各类议事决策制度,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以及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作用,进一步加大学校党务校务信息公开力度。健全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持续推进管理体系优化,健全常态化效能督改机制,规范“管理体系优化”成果运用,不断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三)以教学工作为中心,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8.不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启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对照评估指标体系,梳理有关教育教学制度,创新教育教学手段,规范教育教学过程,强化学校内涵建设,为迎接2023年专家进校考察做好充分准备。贯彻落实安徽省《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全面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工作方案》,试点增开微专业和辅修专业,全面启动2023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继续推进体育和公共艺术教育俱乐部制改革,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继续教育服务水平。
19.加强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组织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自动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等相关专业积极申请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做好城乡规划专业第四轮评估工作。持续优化专业结构,申报相关新专业;开展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检查验收工作。认真组织申报2022年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开展一流课程建设中期检查,推进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提升课程思政建设质量,加强课程思政研究中心、示范课程和资源库建设。
20.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管理,开展2022年度各级各类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中期检查与验收管理,以及学校第二批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立项工作。组织申报2022年度国家级、省级、校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含教学成果奖)和国家级新工科、新文科、虚拟教研室等项目。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实践教学机制。
21.加强新型学院建设。加强智慧建造现代产业学院、智能制造现代产业学院、零碳建筑未来技术学院、特色示范软件学院、储能技术学院等5个新型学院建设力度。规范建设标准和建设要求,明确建设目标,力争通过2-3年的建设,具备申报国家级新型学院的基础。
22.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力度。修订完善相关制度,完善学科竞赛和双创大赛激励机制,激发全体师生的积极性;加强双创学院和双创实践教学中心建设,强化双创项目培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参与竞赛的综合实力。
23.规范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开展2023年度本科教学实验室建设及教学仪器设备采购,规范实验教学管理。做好实验室安全教育培训、安全检查工作,强化实验室安全设施建设。加强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和考核管理,严格核查40万以上实验室仪器设备使用管理情况,进一步推进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
(四)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着力提升科研创新水平
24.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工作水平。编制完善学校《学科学位点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明确新增博士硕士学位点和动态调整学位授权点建设规划,优化学位授权点布局结构,培育和支持新兴交叉学科发展成为新的学科增长点。加快高峰学科内涵建设,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在巩固发展现有高峰学科的基础上,前瞻布局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产业特需的学科,不断发掘学科优势与特色。分析总结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谋划下一轮学科评估和学位点申报工作,完善学科建设相关管理制度,推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工作水平提升。
25.着力提高科研项目质量。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申报为抓手,坚持目标导向,认真梳理、总结近三年未被资助的优质项目,邀请校外高水平专家,进行专项指导,提升国家级项目申报质量。主动与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汇报、对接,抢抓“十四五”机遇,加强谋划重大项目,聚集优势科技力量,积极组织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等国家科技任务。积极申报国家、省部级各类科学技术奖,争取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以上。
26.切实提升科研平台建设水平。增设科研平台管理科,厘清建设思路和发展方向,对标对表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要求,加强与中科院、中国建科院、中规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合作交流,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整合对现有重点科研平台,切实提升平台研究水平和影响力。
27.全力服务支撑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积极开展政产学研合作,认真梳理各级各类合作协议,推进合作项目落实落地。全面实施学校《服务支撑“三地一区”建设行动方案》,做好成效评价工作,不断增强学校办学实力,更好地服务支持安徽省及长三角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持续扩大社会影响力。
28.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与运行管理,打造知识产权示范高校。依托安徽省乡村振兴研究院、安徽省BIM工程中心、徽派建筑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等重点科研平台,组织、策划和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推进校地、校企、校校等合作,打造省级城乡建设行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成立安徽省城乡建设行业科技成果转化联盟,新建校企合作共建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力争在标志性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新突破。
(五)以人才队伍为突破,着力增强师资整体实力
29.做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引进力度,结合人才特区建设,通过实施一院一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等灵活人才引进政策,特聘与双聘并行、全职引进与柔性引进有机结合,确保引进一批对学校发展具有重大作用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将引进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对高层次人才引进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相应奖励,营造人人重视引才的良好氛围。
30.持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认真实施《第三聘期岗位聘用、考核与绩效工资实施意见》和《关于激励高水平教科研成果的补充规定》。加强聘期考核力度,完善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加大对取得标志性成果的激励力度,落实企业年金制。强化分类评价,科学制定理工类、人文类、思政类、体育类等不同学科教师评价标准,实施标志性学术成果评价制,在职称评审、评优评奖、考核晋升方面坚决落实破“五唯”要求。用活编制周转池政策,积极争取相关社会资源,着力解决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
31.多措并举促进教师能力提升。鼓励支持教师攻读博士、国(境)内外访学研修,继续做好青年教师社会实践培训工作。组织开展2021年度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结业考核和教学资格认证考核,加大校内教师教学发展培训师(促进师)培养力度,遴选校内外优秀教师开展教学学术系列活动;举办并组织好各类教师教学比赛。加强教学质量监控,继续推进教学督导工作。
32.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切实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首要位置,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师德师风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试行)》,继续深入开展师德专题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问题专项整治工作;对出现师德失范行为的实行一票否决制。建立师德失范教师持续跟踪机制,对重点教师予以重点关注和帮扶。
(六)以学生管理为抓手,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3.推进辅导员队伍建设。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工作职责、严格选聘程序、配齐配强辅导员队伍。重视培训提升,完善学校、省级、国家级三类培训机制,提升业务能力素养。设立金牌辅导员工作室,开展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遴选优秀辅导员进驻工作室。确保辅导员专项岗位津贴实施到位,进一步完善辅导员考核机制,量化考核指标。
34.加强学生日常教育管理。推进“早晚”学风基础工程;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奖、贷、勤、助、补、免”等学生资助工作。开展心理健康品牌活动;继续丰富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继续开展2022年暑期“万名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做实传统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办好“高雅艺术进校园”“徽风皖韵进高校”等校园文化活动。
(七)以统筹协调为依托,着力增强师生员工凝聚力
36.努力开创外事工作新局面。做好国际学生招生和培养工作,适度扩大招生规模,2022年拟招收各种类型国际学生25-30名。做好在籍国际学生线上教学工作,逐步完善留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保障工作机制。继续推进与美国中密歇根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适时启动实施师生出国(境)双向交流项目,开启学校招收港澳台学生工作。继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与交流,在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框架下,拟与中东欧国家高校建立新的合作关系。
37.提高后勤综合服务能力。推进绿色校园建设,加强节能宣传和改造,加强后勤信息化建设,依托“安建大微后勤”平台,加快推进智慧化后勤。加强对驻校物业公司、绿化养护和餐饮单位的监管,加大考核考评力度,进一步规范服务标准。做好学生公寓维修改造、南校区体育馆维修及空调安装、南校区运动场建设、北校区热水进公寓等维修改造项目。
38.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和资产管理。继续推进南北校区整体规划调整、北校区产业楼项目建设。推进南校区教学楼(国土空间大数据中心)项目工程建设,确保项目按期完工。强化国有资产管理和招标采购工作。不断提高资产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
39.加强财务管理。强化预算编制管理,进一步提高2022年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抓好2022年预算收支落实,严控一般性支出,加强政府采购项目执行。认真落实学校预算收入,推进往来款项清理工作,进一步健全“小金库”治理机制,积极推进非标地方债的申报和发行。进一步加大财务审计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力度。
40.推进校办企业改革。深入推进校企整合改革与资质合并工作,启动风景园林设计甲级资质、市政给水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市政排水工程设计甲级资质、市政道路工程设计乙级资质申报工作。按照现代国有企业管理要求,完善校企规章制度,加强和规范生产、经营过程管控。加强技术创新,力争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稳步推进校属企业集中统一监管改革,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规划、设计、勘测等成果奖项。
41.加强图书、档案信息化和智慧校园建设。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建立“以工为主,理管经相融、艺文法相辅”的馆藏体系,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推广活动。持续探索档案治理创新机制。加强智慧校园建设,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管理能力,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取得新进展。
42.做好校友、离退休和关工委等工作。进一步完善两级校友工作机制,逐步提升校友工作信息化水平。加强与各地校友、校友会联系,加强合肥市校友会建设,积极筹备成立省外校友会,召开校友会理事会会议。继续做好离退休和关工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