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13日印发)
“十三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学校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内涵发展,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建筑大学的重要机遇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安徽省《关于深化改革全面推进内涵式发展的意见(2014-2020年)》精神,结合《金沙体育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及学校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建设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学校党政班子正确领导下,全校师生员工奋发图强,扎实工作,学校各项事业快速发展,2013年成功实现了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更名为金沙体育,2014年学校在安徽省整体进入本科第一批次招生,2015年学校进入“省(安徽省)部(住建部)共建大学”行列,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整体办学水平显著提升,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较好地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
“十二五”期间,学校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中成绩显著,综合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是学科专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全面实施学分制,电子信息类、计算机类、材料类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行大类招生;新增能源与动力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等12个专业,暂停与“大土建”关联度不大的市场营销、电子科学与技术等5个专业招生,开设2个辅修专业;建筑学、土木工程、城乡规划、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6个专业通过国家高等学校专业教育复评估;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两个专业入选为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获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获批楼宇控制与节能优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编的《建筑电气》教材被评为“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1年以来,学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励3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质量工程”项目261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254项。
进一步拓展对外办学。“十二五”期间,与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美国休斯顿大学明湖分校、英国斯旺西大学、韩国韩瑞大学等国(境)外10多所知名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2014年中外合作办学资格获教育部正式认定,与美国中密歇根大学举(开)办环境设计专业“3+1”联合培养学生项目。积极推进中外学生交流,定期举办英国斯旺西大学暑期夏令营,与韩国韩瑞大学联合举办大学生设计作品展,选送学生赴台湾铭传大学学习交流。
二是学科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十二五”期间,新增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新增4个省级重点学科,6个校级重点学科,12个学科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截止“十二五”末,学校拥有工学、理学和管理学三个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7个一级学科、3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为博士授权单位申报打下坚实的基础;新增博士生导师11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58人,在校研究生人数达到1037人。
三是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实力显著增强。五年来,新增省级教学名师9人,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9人;引进人才99人,其中,教授及正高职称8人,博士31人;新增二级教授9人,教授及正高职称56人,副教授及副高职称166人;在职攻读博士58人。“易海人才工程”首批遴选出“学科带头人”9人、“学术骨干”9人、“易海名师”6人、“易海之星”4 人、“管理骨干”17人。
四是科研平台建设成绩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学校在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进建筑材料等五大重点支持的研究领域均有较大的突破。新增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省级科研平台6个,校级科研平台4个。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科基金项目120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20项、纵横向项目年均科研经费5000万元;在一类学术期刊发表论文938篇。我校主持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徽州古建筑聚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取得了积极成果,已申请受理授权专利11项,主编1项国家级标准、10项省级标准(导则、工法)。学校荣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另获中国发明专利金奖1项。
五是政产学研合作全面展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取得了显著成绩。学校积极融入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大局,先后与安徽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铜陵市政府、池州市政府、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及德国奚伟德公司、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科技咨询、人才培养、政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我校教师参与创作的新徽派版画《盛世黄山图》随“神舟九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展示了学校在新安画派及徽州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实力。举办了8期“全省村镇规划员”培训班,为我省1000多个乡镇培养了一批急需的美好乡村建设人才。指导开展特色县城、风情小镇和美好乡村建设等工作,我校主持设计的岳西县昌蒲镇水畈村2014年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
六是校园基本建设稳步推进,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新建逸夫教学楼(24315.76m2)和风雨操场(9807.09m2)并投入使用,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实验综合楼项目已开工建设,建筑面积3.95万平米。加强后勤保障服务系统建设,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管理效益不断凸显。改进预算编制和运行管理,严格执行审计监管制度。加强国有资产规范化管理,提高了资源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益。规范招标采购工作,加大实验室与仪器设备管理力度。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净值1.16亿元,全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已达2.10亿元。新增纸质及电子图书111万册。积极推进节约型校园建设和节能工作,学校获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称号。校园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校园一卡通系统建成使用。
七是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依法治校能力进一步加强。《金沙体育章程》已核准通过并公开发布,为依法治校奠定了法理依据;选举产生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建立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为教授治学和民主管理提供了组织保障。修订和新立各类规章制度200余项、梳理办事流程190余项、明晰26个单位部门职责和50项岗位职责,并已公布,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的制度保障。积极推进党务和校务公开,广大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
八是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取得新成效。坚持立德树人,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学生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积极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五年来,在省级以上各类大学生科技、文化、体育等竞赛中获奖735项,其中国家级380项,省级355项。我校学生2013年获得具有设计界“奥斯卡”奖之称的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 (Red Dot Award),2014年获得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2015年荣获第七届我国暖通行业最具权威的全国性学科竞赛CAR-ASHRAE设计竞赛一等奖,并代表中国赴美国佛罗里达参加美国供热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年会。2013年以来,学校“万名大学生服务美好乡村建设暑期社会实践团”连续3年被团中央推选为国家级重点团队,并连续3年荣获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十二五”期间,学校进一步加强就业工作指导和服务,拓宽就业渠道,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本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均保持在90%以上。学校多次荣获安徽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标兵单位。
九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党建和反腐倡廉工作机制更加健全。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完善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提升学习效果;健全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决策机制,加强检查指导;认真落实校领导班子和各基层党委(党总支)民主生活会制度,增强党内民主;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牢牢掌控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完成15个基层党委(党总支)的换届;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注重党员发展质量,五年来发展新党员4940名;强化干部队伍建设,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五年来提任交流处级干部83名。认真落实学校党风廉政建设的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律监督责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省政府“三十条”;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开展“正风肃纪、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严肃财经纪律、严格财务管理”专项清理整治工作和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专项工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稳定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十是民生工程成效显著。“十二五”期间,积极开展教职工住房货币化补贴申报工作,476位教职工获省财政无房货币化补贴1787.8万元,为南校区全部建筑物和北校区部分建筑物办理房产证,办证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376户教职工申请办理个人房产证已通过省直房改办审核。在职职工校内津贴、住房公积金和提租补贴逐年增长。设立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为大学生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落实国家资助政策,累计奖励资助学生76622人次,资助金额1.3亿元;积极推进大学生医保,每年参保率均超过99%,居省属高校前列;拓展社会助学渠道,新增社会奖助学金13项,奖助金额976万元;完成全校学生公寓4000台空调安装工程,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校园后勤保障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二、面临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是实现第一个一百年目标的关键五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最后五年,党和国家作出了“四个全面”的总体部署,区域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战略规划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日益突出,高等教育发展获得了巨大的历史机遇。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意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等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强调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高校内生动力和活力,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水平大学和学科。各级政府必将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精力、更大的投入发展教育事业,这些都给高校发展带来强大动力和发展机遇。
服务国家和行业发展战略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更是为建筑类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我校作为地处中东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省属地方高校,经历“十二五”快速发展,学校面临更大的发展压力,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科整体实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有待提升,师资力量总体不足,领军人才匮乏,国际化办学的广度和深度需要进一步拓展,办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管理需要切实加强等,这些问题必须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加以解决。
三、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四个全面”部署,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围绕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安徽省科教兴皖、人才强省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扣内涵式发展这一主题,以提升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发挥省部共建战略支撑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积极创建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
(二)发展思路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强化创新发展,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发展,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强化特色发展,努力彰显办学特色;强化开放发展,积极拓展办学空间;强化和谐发展,推进和谐校园建设。
(三)办学定位
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依托建筑业、服务城镇化。
(四)办学理念
质量立校、创新领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
(五)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学校三大主要发展目标:一是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二是力争博士授权单位获得突破;三是显著提升综合竞争力。
——稳定办学规模。本科生规模20000人左右;研究生规模1600人左右;继续教育在籍学生10000人左右,开展留学生教育。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教育部审核性评估,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或复评的专业6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3-5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获得2个以上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新增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国家级“十三五”规划教材3-5部。新增专业6-8个,本科专业数达65个;本科生继续深造率达20%。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优化专任教师的年龄、学缘及职称结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提高到45%以上。专任教师达到 1200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达到600人。继续推进易海人才工程建设,实施“2121人才工程”计划。五年培养和引进省部级以上专业技术人才20名,选派出国(境)研修教师100名,引进和培养博士200名,遴选各类易海人才100名。
——优化学科结构布局。按照“分类指导、分层建设、分步推进、动态调整”的学科建设思路,继续强化基础学科,积极拓展应用学科,着力培育新兴交叉学科,打造多层级学科建设体系。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一流学科2-3个,实施学科提升工程。“十三五”期间,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4个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进入前30%行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专业学位点8个,力争博士授权单位获得突破。
——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坚持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注重在人才培养、科研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特色培育。进一步支持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进建筑材料等五大优势领域特色发展,重点培育新型建筑工业化、轨道交通、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城市管理5个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比较优势。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获得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新增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省部级科研团队6支。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200项左右,省部级科研项目400项,年均科研经费达到8000万元,获得国家级奖项1-2项,省部级奖项40项,授权发明专利200项,学术专著和省部级规划教材20部。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积极融入区域和行业发展,积极组织、参与国家和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产学研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积极推进股权激励,促进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努力构建和谐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提炼和弘扬大学精神,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大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安全设施建设,校园人文景观品牌显著提升,育人作用更为充分发挥。提高校园信息化水平。重视做好离退休和关工委工作,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平安文明的和谐校园。
四、“十三五”时期发展主要任务
以建立健全现代大学制度为目标,按照“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原则,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体制机制,逐步构建“统一领导、多元参与、和谐善治、科学发展”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中组部《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依据《金沙体育章程》,坚持学校党委的领导核心地位,保证校长依法行使职权,健全和完善党委常务委员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和执行效果评估机制。不断完善学校党委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提高决策民主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依法治校、依法执政水平。
完善教授治学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保障。厘清学术组织和行政机构的职能边界,建立健全校院两级学术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落实和规范学术委员会等各类学术组织在学校学术事务决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组织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推进校院两级教授委员会制度。进一步完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对独立、相互支撑、有机协调的学术管理运行机制。
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党内民主管理与监督,充分发挥教代会、工代会、团代会、学代会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管理与监督职能,拓展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扩大教职工对学校工作的评议权、考核权,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逐步建立学校重大事项公开听证制度、重大事项教代会票决制度。健全信息公开制度,推进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主动接受政府部门、师生员工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内部治理体系。坚持依法治校,遵章办学,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创新。以《金沙体育章程》为准则,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符合学校办学定位、支撑学校发展方向的健全、规范、统一的制度体系;按照“机构职责明确、岗位职责明晰、责任落实到位”的原则,强化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完善办事程序和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编制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规范权力运行,加快推进依法治校进程。
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职责,强化学院发展主体作用。以分配制度和资源配置改革为切入点,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职责。逐步下放管理权限,增强学院办学自主权。积极推进管理重心下移、服务重心上移,强化学院发展主体作用。学校通过目标引领、资源配置、制度监督引导学院发展;职能部门通过咨询指导、考核评估服务学院发展。建立学院发展评估制度,实施学院特色优势培育计划,支持学院在各自的类型和能级上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实施目标管理,强化责任考核。以“精确定位、精益求精、细化目标、量化考核”为原则,构建精细化目标管理体系,提高工作效能和服务管理水平。制定《金沙体育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实施方案》,科学设定学院(职能部门)“十三五”任期责任目标和年度责任目标,对学院(职能部门)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
建立与实施大学理事会制度。积极推进依法自主办学,建立由政府、高校、社会多方参与的理事会制度,构建学校与外部实质合作、互惠双赢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建立社会参与和监督学校办学的有效机制。依托省部共建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对学校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资源配置。
(二)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以“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为主线,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社会责任教育”三位一体教学体制和机制改革,努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结合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探索构建以省级示范中学为核心的区域招生宣传机制,提高生源质量。面向社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改革,优化人才培养专业和类型结构,积极构建本科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训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完善学分制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扩大专业辅修制,全面推进选课制,逐步开展双学位制。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牵引,把创新创业课程融入到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创项目、学科竞赛为抓手,全面推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成全体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活动的局面。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建设一批高水平、能够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点专业和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工科专业。进一步扩大卓越应用性人才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继续推动CDIO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公共课教学改革,加强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打造优质教育资源平台,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课程、特色教材等优质教育资源。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学风建设,以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教育为引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全面发展,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人才成长环境。构建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深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创业就业指导、资助体系建设,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业发展指导、日常管理和服务相融通的学生管理服务工作体系。
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以MOOCs、微课为代表的在线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教学信息化手段的开发、运用和推广,强化优质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着力建设一批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
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平台与基地建设。逐步实现实验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综合性、开放式的实践基地。设立创新教育学院,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将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实施分类培养,构建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协调发展的培养机制,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体系,完善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选拔机制。建立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优化硕士学位授权学科和专业学位结构,并在一级学科授权领域和授权点数量有新的突破,学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规范和强化教学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培养质量。建立导师岗位责任制与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提高研究生导师学术水平,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双能型”导师队伍,力争“十三五”期间硕士研究生导师达300人左右。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形成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结构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建立充满活力的培养制度。创新研究生管理机制,实行以促进学科建设和就业导向的招生指标分配制度,进一步健全研究生奖助体系,推进研究生培养二级管理。
坚持特色化的多类型办学。服务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推进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继续教育办学格局,促进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完善继续教育管理模式和专业支撑体系,深化继续教育教学改革,健全监督机制与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积极创造条件,申报招收外国留学生资质,开展留学生教育,进一步提升国际合作办学层次与水平。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与质量评价体系。改革教学考核评价方法,建立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主体的教学评价体系。强化能力导向的学习结果评价。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定期评价制度和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改革教育质量评估办法,试行引入第三方参与评估。开展校内新建专业评估、各类课程评估、教材评估、实验室评估、试卷评估等专项教学资源与环节的评估工作,进一步加大二级教学督导和反馈机制建设,积极推进专业认证与专业评估工作。
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不断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推进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继续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和体育社团建设,传播健康理念。
(三)实施学科引领工程,彰显办学特色优势
认真实施安徽省一流学科专业与高水平大学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力争在“双一流”建设中取得实效,创出特色。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构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按照“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学科引领工程”,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布局,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培育优势特色学科,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服务。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专业建设规划,优化专业布局,凝练和加强特色专业群建设,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专业结构体系。继续完善以“土木建筑、环境能源、材料化学、机械电子、管理经济”为优势的学科专业群建设,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努力构建优势特色学科专业群。建立合理的学科专业建设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引入专业建设柔性评价机制,形成专业自我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快专业结构优化和调整,突出和强化专业优势与特色,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科专业结构支撑和引领行业科技进步和地方产业发展。认真做好土建类专业评估复评工作和相关专业认证工作,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学校声誉。十三五期间,新增专业6-8个,本科专业达65个,打造一批特色品牌专业。
加强重点学科内涵建设。到2020年,力争土木工程、建筑学、城乡规划学、材料科学与工程4个一级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进入前30%行列,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省级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行列。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市政工程、环境工程、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省级重点学科进入安徽省学科排名前20%。立项建设校级重点学科10个,培育4个校级重点学科达到安徽省学科排名前20%。
实施学科培育计划,形成五个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实施节能环保、城镇化与徽派建筑、地下工程、公共安全、先进建筑材料等特色优势应用学科群提升工程;实施新兴学科群培育工程,重点培育新型建筑工业化、轨道交通、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城市管理5个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形成特色鲜明的比较优势;实施基础学科群强化工程,为各学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经过若干年建设,使优势学科的优势更加明显,相关学科的特色更加突出,新兴学科与优势学科融合更加紧密,不断提高学科水平和综合实力。完善学科与学位点协调发展机制,实施学科、学位点排名提升计划。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实力、申报硕士学位点和重点学科为目标,依托“弘扬核心价值观名师工作室”平台,按照“实现突破、彰显特色、突出重点、开拓创新”的建设思路,通过实施培育重点学科团队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计划和硕士点建设发展计划,逐步形成学科研究方向明确、优势特色鲜明的学科,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学科支撑。
优化学位授权点结构。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坚持“优化机构,分类引导,分层建设,重点突破”的原则,推进学科分类发展和特色发展。进一步加大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单位的建设力度,着力提升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博士学位授予权立项建设学科的整体实力,到2020年,学校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争取获得硕士研究生推免权,博士授权单位获得突破。
(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改革科研奖励办法,完善科研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加强科技人才团队建设,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围绕建设行业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强化学校科研特色与优势,提高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着力提升科研特色与优势。制定并实施特色鲜明和标志性科研项目的培育方案,依托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平台,遴选彰显学校特色与优势的科研项目加以培育,提升国家级科技项目申报质量,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3-5项,获得国家级计划项目200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生一批学校特色优势领域的科研成果,学校以第一完成人的科技奖励取得新突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1-2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40项。鼓励以重大研究任务为导向引进和组建校内跨学院、跨学科,校外跨部门、跨行业的研究团队。新增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6个,校级科技创新团队8个。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在新型建筑工业化、轨道交通、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城市管理等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针对行业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开展协同创新和工程应用,取得系列自主知识产权,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0项。
制订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振兴计划,组织、协调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参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工作,积极引导科研成果向文化产业、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转化。加强建设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进一步巩固和凝练研究方向,突出研究优势和特色,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锻造学术队伍,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通过承担高层次研究项目,努力推出一批水平高、影响大、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打造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高端科研平台,力争在“十三五”期间,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数量达到3个。实施“人文社科名家名师计划”,按照“大家”、“名师”标准引进与培养高端人才,构建若干具有中国特色、水平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制订相应的考评与资助制度,培养、引进、稳定一批潜心基础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杰出人才,力争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完善科研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编制学校科研平台总体规划和发展计划,加大科研要素投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引入动态调整机制,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增强平台的科技活力,打造高端科研平台。以协同创新为核心,推进各级各类平台稳定发展,使学科布局更加合理、管理服务更加周到、更加有利于集成创新和资源共享,能够持续获得国家级大项目,推进成果产业化。获得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新增10个校内科研平台。
创新社会服务机制,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积极融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组织参与国家和区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产学研合作工作体系,积极组织申报各级各类资质,协调校内资源,为校地、校企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加强协同创新,认真落实“省部共建”协议,大力推进学校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合作项目的实施。针对行业重大需求,组织跨学院、跨学科产业技术团队,适时启动金沙体育先进技术研究院筹备工作。逐步推进合作的主体和重心转移到学院、科研机构,各学院、科研机构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和地方需求,选择若干地市、有关厅局以及大型重点企业开展持续深入的实质性合作,共建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同时面向社会开放重点实验室,建立科技人员“校企互聘”制度,打造一批高水平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团队。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统筹管理,出台《金沙体育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细则》,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相结合,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实现年均科研经费8000万元。
完善科研考核评价机制。构建以创新、质量和效益为主的,多元化的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分类评价标准,由个体科研考核向科研团队考核转变,突出区域地方亟需与行业需求引领,注重科技创新质量和实际贡献。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股权激励政策,激发科技创新活力,逐步实现由科研立项奖励向科研成果奖励转变。以高质量、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
(五)实施人才强校工程,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
坚持“培养、引进、稳定、提高”的人才工作方针,创新人事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教师能力发展机制,以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全面、协调、可持续推进人才队伍整体建设。
大力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建设。制定实施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建设管理和激励办法,着力打造一批以拔尖人才领衔、以学科群为依托的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重视发现、培育、选拔团队负责人,通过资源配置、人员聘用、经费资助等政策支持,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育一批能够支撑学科群建设的高水平学术团队。进一步完善符合团队发展规律的考核评价机制,发挥创新团队的引领示范作用,努力形成优秀团队与杰出人才、重大成果互促互进的人才队伍发展形态。积极推进易海人才工程,支持和培养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中青年教师。科学构建人才梯队分层培养与发展体系。
完善教师能力发展机制。实施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积极推进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建设。优化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发展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建立和完善教师能力发展机制,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跨学科跨专业开展合作研究。建立和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特别是青年教师师德品行、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培养。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制度,搭建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在职研修、社会实践平台。加强学术规范和科学道德教育,建立教师诚信机制。积极贯彻落实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教育部文件要求逐步配齐辅导员队伍,完善辅导员培育和考核体系,加大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力度,拓宽辅导员交流锻炼、理论研究、奖惩激励平台,多措并举,着力提升服务育人水平,促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建设。以重点建设学科为目标,以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点申报为突破口,以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重点,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加快学科梯队建设,促进师资队伍整体层次和水平全面提升。到2020年,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健全规范教师公派出国(境)研修的选拔和派出机制,加强对教师在国(境)外研修的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研修回国后的考评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依托学校重点优势学科,积极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吸引更多海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推进职称评聘机制改革。进一步完善职称评聘标准,激励教师潜心教学科研,引导中青年教师积极开展国(境)内外研修和进入大型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挂职锻炼。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上探索岗位职数外内部聘任制度,缓解职称职数压力,稳定一批因职数限制未能晋升职称的优秀中青年人才。
实行全员岗位管理,完善岗位评价考核机制。根据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工作的需要,核定全校各单位岗位编制。根据岗位性质、职能和任务不同,将工作岗位分为事业编制、非事业编制与临时编制,科学合理设置教师、非教师专业技术、管理和工勤技能等各级各类岗位,明确不同岗位的聘用条件、职责和权力,积极推进教职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实行全员岗位管理。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分设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实验实践型教师岗位,强化以质量和贡献为核心的任期考核。实施管理岗位职员制,构建管理人员职务和职级并行发展机制。打破终身制,探索实施聘用制,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各级各类人员流转退出机制。
构建多元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学岗位教师的考核注重发展性评价,侧重人才培养业绩;对科研岗位教师的考核侧重高水平学术业绩;对管理岗位人员的考核侧重管理绩效和管理满意度;对教学辅助岗位人员的考核侧重技术支撑和服务满意度。做好“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工作,增强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推动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水平的持续提升。
完善校内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推进校内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教职工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挂钩,建立向业绩突出单位、优秀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充分运用和体现各类考核评价结果,突出校内收入分配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强化校院两级考核,学校考核实行二级单位校内绩效工资与任期考核结果和工作业绩挂钩的切块划拨制度,学院考核实行绩效津贴分配与教学、科研等业绩成果、贡献度直接挂钩的分配制度。
完善机构设置。遵循学科专业内在发展规律,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科学整合办学资源,适时调整学院设置。优化职能部门职责定位,着力提高管理效能。
(六)实施文化塑校工程,提升学校发展软实力
实施“文化塑校工程”,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建设高层次人文环境和高品位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综合才为目标,以“培育大学精神,打造品牌文化”为着力点,形成既充满生机活力又具有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
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着力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形象文化、活动文化、环境文化、网络文化、校友文化”八个方面,加大建设力度,着力培育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浓郁的环境育人氛围,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建筑大学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舆论氛围。
围绕庆祝建校60周年,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团结协作、锐意进取”的办学传统,丰富“进德、弘毅、博学、善建”校训的精神内涵,传承“吃苦耐劳、严谨细致、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新时代徽匠精神,凝练形成体现校训精髓、彰显办学理念、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建大精神”和“学风教风校风”的文字表述。推进校史馆建设,加强校史校情教育,使之成为我校大学精神培育的重要文化阵地。
在继续组织好“万名大学生服务美好乡村建设”活动,办好“易海大讲堂”的同时,加快建设“徽弘思政网”,占领网络育人阵地。
(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和谐校园水平
按照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完善校园建设规划,明确南北校区功能定位和规划布局,统筹两个校区协调发展。调整北校区规划,实施北校区建设改造工程,完成南校区实验综合楼建设,新建南校区科技综合楼,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健全校区配套设施,改造完善校园绿化景观,提升后勤服务保障水平,着力建设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节约型示范校园。加强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完善校园安全设施,不断提高校园技防、物防、人防水平。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提升校园信息化服务水平,为现代化校园建设提供安全、可靠的资源平台。加强图书馆信息化平台、图书资料和文献档案建设,提升服务保障功能,建设校史馆、综合档案馆。加强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师生生命安全工作,不断完善学校各项安全防范制度,健全科学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处置机制,以及校内矛盾排查化解机制。着力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平安文明的和谐校园。
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切实关心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积极解决师生员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积极拓展社会资助渠道,扩大学生资助面,做好特殊群体的就业援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保障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实施教室、图书馆空调工程,进一步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进一步增加民生投入,改善教职工生活待遇,不断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努力做好离退休人员和关工委工作,让师生员工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努力把师生员工的工作热情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实现学校“十三五”发展目标贡献力量。
五、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一)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强化思想武装,凝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共识,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加强校院两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全面巩固和深化“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奋力争当“四个自觉”模范。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建设一支政治过硬、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提升工程,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和监测机制。认真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发挥校报、网络、广播等新闻媒体的作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筑牢网络宣传思想阵地,加强舆情监控,确保课堂讲坛风清气正。
(二)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完善党建工作的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建立基层党建工作考评体系,严格党内组织生活,促进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健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的长效机制,开展“两学一做”等学习教育,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加大在优秀青年教师和优秀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力度,加强基层党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开展“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评选。
(三)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注重讲政治、讲纪律、讲党性、讲大局,严格执行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制度,切实提升务实担当、创新进取、依法治校、领导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和《安徽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办法》,出台《金沙体育中层领导人员管理实施细则》,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完善学院、处级领导班子职务任期制和干部轮岗交流办法,提升干部队伍活力。健全二级单位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业绩考核评价机制,建立问责机制,从严管理干部。大力推进干部教育和培训工作,切实提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服务能力,打造高水平干部队伍。
(四)加强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要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不断深化作风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严格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严明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自觉坚持原则,严格按照党的纪律和规矩办事,守住纪律底线。驰而不息地反对“四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三十条规定精神。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制定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加大执纪问责力度,探索实施效能监察,制定和实施问责办法,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制和“一票否决”制。
六、保障措施
学校“十三五”规划领导组全面负责规划的实施与评估领导工作。发展规划处负责总体发展规划实施与评估的具体业务协调管理工作。各相关单位应制定相应的发展分项规划,健全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学院分规划构成的完善的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体系。
各学院、各部门要紧紧围绕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将学校的战略目标、发展任务和主要指标等按照年度和功能分解、落实到各专项规划和学院分规划中,系统制定一套确保规划贯彻实施的具体方案和措施,明确发展目标和任务分工,使规划的各项指标、任务落实到年度计划中,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切实做到规划工作领导到位、责任到位、任务到位、措施到位,确保任务落实。
以校院两级管理改革为契机,在建立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体系的基础上,资源配置重点向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一线倾斜。建立综合性资产管理网络平台,加强对固定资产配置、处置等过程的监控及使用过程的效能考核,强化过程节点把握,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
以学校资产经营公司为平台,理顺校办产业管理体制。加快传统企业改造,推进整合重组,适时成立设计总院(集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规范知识产权和学校无形资产的管理、保护、开发和利用。积极推进我校优势企业与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支持工程设计、咨询产业模块做大做强,更好地支持学校建设发展。
紧抓省部共建、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的各种政策支持和财政性投入。成立金沙体育理事会、教育基金会,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合理开发、有效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加强对学校经济活动的财务和审计监督,促进办学资源规范科学使用,优化资金投入结构,提高办学经费使用效率。
注重规划制定、规划实施、规划监控、规划调整、规划评估等阶段的衔接,实行规划全过程战略管理。建立规划目标监测体系,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控。定期对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的完成与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全面分析检查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动态目标管理提供依据。对规划在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分析原因,总结经验,确保“十三五”提出的发展任务的完成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四)加强目标责任考核
以学校推进目标责任管理为契机,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各项指标纳入各单位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建立战略规划实施绩效与办学资源配置相互挂钩的机制,将“资源与任务挂钩”转变为“目标任务、绩效与资源挂钩”,围绕发展目标,发挥战略管理的政策激励与约束作用,更好地体现战略导向,更好地实现战略发展目标。
(五)加大规划宣传力度
要加大对学校“十三五”规划的宣传力度,强化思想引领,凝聚“十三五”发展共识和力量,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切实增强忧患、责任和机遇意识,以思想解放助推改革突破,以观念更新带动工作创新。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十三五”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的认同感,使规划执行过程成为凝聚人心、群策群力、共谋发展的过程,动员和凝聚起推动学校加快发展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