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学校召开科技大会,并对李凯等10名科研工作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他们来自不同学院不同领域,却有一个共同特点——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倾心立德树人,潜心教研科研,勤勤恳恳、默默无闻,严谨治学、孜孜以求,用汗水和心血助力学校科研工作提质增效,用智慧和奉献书写美丽人生。为激励全校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他们为榜样,牢记使命担当,勇攀科研高峰,学校特辟专栏,讲述身边优秀科技工作者们动人事迹和创新故事。
邵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所带领的研究团队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出发点,开展建筑智能感知与多维建模的理论及应用研究。通过凝练学科方向,加强对外交流,拓宽科研思路和视野,搭建和改进实验平台,申请并获批了安徽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经过不断摸索,邵慧老师课题组已逐步形成一个科研优势互补、科研理论基础良好、团结协作、目标合理、方向明确、研究成果突出的研究团队。
一、在提高站位、精准定位中砥砺前行
邵慧老师课题组紧跟激光雷达领域科学前沿,不断摸索,并逐步明确研究方向。从成员的科研背景、知识结构和研究兴趣出发(雷达设计、信号处理、光谱分析、室内导航、机器学习等),确定建筑智能感知与多维建模为课题组的主要研究方向。
确定研究方向后,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做好了近期和远期目标规划,设定了不同阶段的科研目标:近期,计划完成理论研究工作、实验条件的改进和实验样机设计和搭建;远期,计划实现多源数据融合,完成建筑和古建筑信息的智能感知以及多维度建模研究;最终,实现研究成果产业化,服务于地方经济。
二、在把握大势、协作发展中构筑创新平台
开阔的科研眼界、开放学术精神和团结协作是科研团队发展的关键所在。邵慧课题组从三个方面实现协作发展。
第一,常规化课题组内协作。结合自己专长和科研兴趣,进行组内合理分工。同时,通过组织每周例会,开展研讨,集思广益,把握研究方向和紧跟最新科研动态,从而提高研究效率。
第二,加强对外交流,提升团队综合实力。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加与专业相关的学术研讨和交流,紧跟学科前沿动态,优化和创新研究方向和方法。同时关注交叉学科的发展动态,力求新的发展。
第三,强化外联合作。课题组认真践行学校“走出去”策略,不仅和国内的兄弟院校和研究机构(安徽大学、合肥物质研究院等)开展了实际的合作研究;还与相关企业达成了合作研究意向,并产出了较好的研究成果。在学校、学院的关心和资助下,邵慧老师于2018年赴芬兰地球空间研究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访学研究,拓展了研究思路,加强了国际交流合作。在学校、学院大力支持下,邵慧老师团队联合多家国外的研究机构申请并获批了安徽省科技厅国际合作基地——安徽省古建筑智能感知与高维建模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三、在专注坚持、厚积薄发中谱写科技新篇
科研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同时也是一项长期奋斗的过程,优秀的科研成果均源自广泛且海量的文献阅读以及长期而枯燥的实验、调试和改进。在学校、学院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组采购了先进实验设备,搭建并初步完善了实验平台。课题组联合芬兰地球空间研究所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研发,完成高光谱激光雷达设备的升级和改造,实现世界首台101个通道的地基高光谱激光雷达样机的搭建和调试工作。目前,课题组针对高光谱激光雷达、微波雷达以及高光谱数据进行理论研究和数据实验分析。课题组成员积极持续申请各类科研项目和基金,改善实验和科研条件,保障研究的顺利开展。
目前,邵慧带领的课题组已有教师8名,研究生15名,近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包括承担省部级及以上课题10余项,在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Letters、Remote Sensing、Ad Hoc Networks、Electronics和红外与激光工程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专利5余项,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作者:邵慧等;审稿:李万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