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23】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人才交流中心):凝心聚力谋发展 守正创新锻英才

时间:2024-02-08来源:人事处浏览:575

本网讯 2023年,在学校党委行政坚强领导下,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人才交流中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教育、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持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按照“优结构、强内涵、提质量”的人才建设思路,主动汇聚人才、持续培养人才、全面成就人才、积极服务人才,以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在制度建设上施实策,把握以德立才“风向标”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持续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在充分征集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学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通报曝光与警示教育实施办法(试行)》《思政课教师政治能力提升方案》(《教师师德考核办法》《教师校外兼职兼薪管理办法(试行)》等政策文件,修订完善《关于建立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办法》,加强人才队伍思想政治考核,规范教师校外兼职兼薪行为,筑牢教师遵规守纪的底线意识,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保障,营造良好师德师风环境。

二、在聚才引智上寻突破,打造广纳英才“强磁场”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出台新举措、新办法,引育并举,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拓宽引才渠道,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根据学科专业分类制定相应标准,大力引进优势学科和平台等急需人才,不断提升引才精准度和实效性。组织召开2023年学校人才工作会议,持续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推进会,组织开展清华大学博士引进专场招聘会,建立以国家级人才为主的人才引育信息库。组织开展2024年国家级人才申报工作,发布2024年海外优青申报公告,加强青年人才和团队人才引进,畅通引才渠道。2023年,组织全职高层次人才引进考核9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49人,其中易海学者29人(精英学者13人,青年学者16人)。柔性引进人才5人,聘任(柔性)南信大高层次人才8人担任学院学术院长、学科学术带头人、平台学术主任等,通过引进关键人才,持续壮大人才队伍,带动相关学科迅速发展。

建好引才平台,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突破。成功获批学校首个博士后流动站,制定《金沙体育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办法》(校党字〔2024〕7号),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和工作服务水平,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储备。

三、在悉心育才上下实功,搭建人才成长“新高地”

强化服务指导,人才项目申报成效显著。坚持把人才项目申报作为人才培育工作重要抓手,围绕项目申报重要环节,强化服务指导,扎实推进各级人才项目申报工作。2023年推荐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14项,推荐申报安徽省学术带头人等省级人才项目62人。其中,1人获批教育部国家级青年项目,1人新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批省115团队1个、江淮英才培养计划杰出项目1项、江淮文化名家青年英才1人、安徽省高端人才引育行动项目入选7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含后备人选)3人,切实发挥“以项目聚人才、以人才带项目”的推动作用。

加强培养力度,师资队伍素养持续提升。依托各类人才培育计划,选派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内外高水平大学或研究机构访学研修、攻读学位,努力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渠道;持续开展青年教师导师制考核及聘任工作,切实发挥优秀教师经验共享的“传帮带”作用。借助校企、校地合作平台,积极鼓励并推荐教师赴地方政企单位挂职、研修,提升教学素养和实践能力;选派2名青年教师攻读境外博士学位,3名教师赴省内外高校进行访问研修,4名教师赴国(境)外访学,23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六安市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为47名新进教师配备了导师并制定培养计划,32名青年教师通过了考核,中青年教师队伍教学能力、科研水平以及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在科学用才上出实招,激发师资队伍“活力源”

以聘期制度文件制定为引领,全面深化人事制度分配改革。始终把建立公平有效的收入分配制度作为人才工作的重点,系统总结《第三聘期岗位聘用、考核与绩效工资实施意见》政策成效,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学校新一聘期岗位聘用、考核与绩效分配政策文件,深化岗位设置及聘用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岗位聘用条件和聘期目标任务;加强聘期考核,将年度考核、聘期考核与二级单位质量考核有机结合,结合各类岗位的不同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和考核,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从岗位职责、聘期任务、考核指标、考核结果运用四个环节进行全链条系统化设计,做到前后衔接、上下贯通、务实高效,积极营造适应学校事业快速发展的工作导向和环境。

以人才特区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易海学者选聘工作。组织召开2023年度“易海学者”座谈会,深入了解“易海学者”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组织开展校内选聘易海学者工作,加速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冲击国家级人才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共有8人获聘相应易海学者岗位;进一步推进人才特区建设,强化人才强校战略实施。组织开展高水平教科研成果教师享受相应校聘待遇工作,21位教师获得享受高一等级专业技术职务校聘待遇。

以多元评价指标为导向,持续推进职称评审制度改革。首次开展工程师和专业技术经纪系列职称自主评审工作;创新实施标志性成果优先聘用制度;建立“特任教授(副教授)”评聘机制,进一步加强土木工程、建筑学学科特区建设;开展特任教授(副教授)评聘工作,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制度,将高水平项目报告、技术报告、学术会议报告、教学成果、著作、论文、标准规范、创作作品纳入代表性成果外审申报范畴,进一步落实破“五唯”要求,多维度评价人才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社会贡献。设置校聘特任研究员(副研究员)岗位,42位易海学者获得聘任。

五、在服务人才上办实事,筑牢以人为本“暖心巢”

优化编制使用工作,积极提供岗位保障。创造条件向省委编办申请并核增周转池编制、向省人社厅申请并获批特设岗位,为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编制和岗位保障。积极落实年度招聘计划申报、岗位申报及编制报批工作。调整优化周转池编制人才标准,进一步提高学校周转池编制使用效益。

做好日常人才服务,助力教师专注教学科研。持续做好工资福利发放、社保与公积金基数调整、考核奖发放、岗位变动调整、退休手续办理等事关全体教职工福利待遇各项工作;借力地方人才政策,为13位省级人才办理江淮优才卡;装修北区教职工公寓并配置家电家具为南信大等柔性引进专家提供临时人才用房;增强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管理,借助人事管理系统优化办事流程。坚持一线服务理念,全力做好教师各项服务保障。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2024年,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人才交流中心)将继续秉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理念,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创新工作思路,勇于担当尽责,着力提升德才兼备、业务精湛、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奋力书写人事人才工作新篇章。(作者:王岩岩;审核:潘和平)

                                                                   编辑:蒋芮;终审:葛建化


返回原图
/